青年学术沙龙第二十九讲:明清泰山“舍身为孝”的思想史考察

1

Body

       3月25日晚,中文系(珠海)在海滨红楼十五号楼会议室举办了第二十九讲青年学术沙龙,主讲人刘芷玮博士进行了题为《明清泰山“舍身为孝”的思想史考察》的讲座。本次沙龙由邓菀莛老师担任主持人,高年资教授张文澍教授、历史系(珠海)黄圣修博士担任点评人。

1

青年学术沙龙现场

       首先,刘芷玮博士通过方志、笔记等史料向大家介绍“舍身为孝”事件之本末,通过诗文介绍士人对“舍身为孝”事件之评论。接着,向学生介绍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题和组织研究框架,从多方面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最后,她介绍如何发现泰山舍身崖遗迹。

2

刘芷玮博士主讲


       黄圣修博士从六个方面对文章进行点评。其一,泰山与“舍身为孝”的关系、泰山的独特性需要做进一步介绍;其二,用历史学的方法来研究,需要列出详细的数据;第三,很难说清楚政府的政治力量究竟如何渗入到“舍身为孝”的事件;第四,是否能锁定在特殊的神来说明宗教力量的渗透;第五,要注意文献使用的精准度,国外的学者研究中国文献时常常有所遗漏;第六,今人的反思部分可以保守一点,把前面的文章做得更细。在刘芷玮博士回应之后,黄圣修老师补充了康熙朝打击民间信仰方面的相关资料。

3

黄圣修博士点评


       张文澍教授指出这篇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还需要探讨。其一,如果把《孝经》被汉儒改动的背景放在里面,忠、孝是可以放在一起讲的;其二,明清时期“东平州”与现在的泰安市并不对应,解读文献时应该厘清古今地理的差异;其三,“舍身行孝”的行为与中华民族极端化的性格,尤其是山东地区民众的性格有关系;其四,文章中较少提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关于康熙前后地方官反对“舍身”的原因,他从丧葬文化和劳动力、赋税减少的角度进行了补充;其五,用洋教来论述中国宗教的做法可以商榷;最后,碧霞元君在道教体系里大概居于中层,她能否号召舍身人,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3

张文澍教授点评


       学生与谈人提出了一些想法。她希望看到文章中有“舍身为孝”事件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为什么开始、为什么结束的相关论述;文章对官方的泰山信仰进行了梳理,对百姓的泰山信仰未进行梳理;文中有若干矛盾之处;“理解者”的说法会不会不够中立和客观;舍身人跳崖的“不得已”是否是政府和民间信仰冲突的根源;最后,她指出文章还可以就孝与孝行的冲突继续进行拓展。

       邱晓丹博士提出,这篇文章让人想起孔飞力的《叫魂》,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文章着力写民众跳崖和政府禁令的对立,没有深挖思想的支撑。她期待文章呈现表面冲突而实际契合的地方。

       邓菀莛老师进行了总结,并建议在探讨学术之外,我们应当坚持守身为孝。中文系的研究始终要坚持回归文学本位。

       系主任朱崇科感谢黄圣修博士的全面、犀利而又厚道的点评以及张文澍教授的精彩补强。他建议刘芷玮博士将来有机会可以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舍身崖材料做出来,可以更好的做通盘研究并通过对比突出泰山的独特性。他强调文章要考虑到山东地区民众的某些强烈性格与背后的民间信仰的复杂性支撑。最后他指出青年学术沙龙的优点,对于青年师生的快速成长大有裨益:点评人精彩的点评和主讲人如打乒乓球般反应快速的对答——你推我挡颇显功力,为我们带来了高水平的精神享受。活动在热烈掌声中结束,意犹未尽的师生在会后继续交流。

4

系主任朱崇科教授发言